在江苏华西村龙希国际大酒店60层,工作人员正在为镇楼之宝号称“价值3亿元人民币”的金牛做保洁。中新社发杨可佳摄
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居住与环境的矛盾,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,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,如何达到既满足人类居住与生活的目的,又能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最低的消耗和破坏?
昨日,以“人居与资源·合适的住所·进程中的可持续性”为主题的首届人居与资源(昆明)论坛在昆明举行,来自国家住建部、联合国环境署(UNEP)、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、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办公室、全球人居环境论坛,以及我省关心人居与环境资源的400多位专家、学者、企业界人士,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。
本次论坛由昆明市政府指导,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(GFHS)特别支持,云南信息报社执行。
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徐宗威,联合国环境署(UNEP)政府管委会前主席、加拿大前环境部长戴维·安德森,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执行主任、国际生态城市峰会秘书长科斯汀·米勒,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评估中心顾问、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原副司长王德辉,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秘书长吕海峰,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龙雪飞,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处长许利峰,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农房处管理处副处长卫琳,昆明市社科院院长龙东林,昆明市外宣办、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杰,云南信息报常务副社长、总编辑谭智良,云南信息报副社长周斌等出席论坛。论坛由壹基金秘书长杨鹏主持。
“中国建筑
文化的缺失令人担忧”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徐宗威 建筑文化对一个好的人居环境有着重要影响。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,“千城一面”,文化的缺失,尤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,令人担忧。徐宗威归纳了四个“远”和四个“近”。
四“远”:一是中国建筑离自然越来越远。
二是中国建筑离生活越来越远。以前大家生活在大院里,相互帮助、邻里关系亲切;但现在,房子只有居住的功能,生活变得没有了公共的空间。
三是中国建筑与民族文化元素越来越远。中国的建筑形式是十分丰富的,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,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其一,并且是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。而现在,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建筑不仅少,就连农村也是难见农家小院的建筑形式,城市中成片成片的“火柴盒”建筑,形式呆板。
四是中国建筑与传统越来越远。中国自古以节俭为美德,然而现在的建筑理念摈弃了节俭的优良传统美德,有些建筑几千斤重的金子拿来雕塑一头牛造型,就是典型的浪费。
四“近”:一是中国建筑与官场越来越近。目前很多建筑规划和建设较多由政府来规划,以政府的审美为主导因素来建筑房屋,老百姓基本不能参与其中。
二是中国建筑与逐利越来越近。现在的建筑越来越追逐利益最大化,更多服务市场需要,很多建筑商降低标准,强加给建筑艺术一种无形的压力。
三是中国建筑与浮华越来越近。现代建筑超过居住本身的功能诉求,而是追求浮华,花钱很多,追求建筑高而大,由几万平米上升到几十万平方米的建筑越来越多。
四是中国建筑与西化越来越近。很多投资项目的招投标注明只能外国设计公司投标,无形中是将中国建筑师排除在外,甚至很多开发商追逐外国评选的建筑奖项,以西化的标准为标准建筑。
【1】 【2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