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大面积沉降样本调查:“地陷”南小河村
地面沉降和穿越村庄的地表裂缝令南小河村居民忧心忡忡,有人担心这是地震的预兆。
南小河村只是华北平原面临“地陷”问题的众多村庄之一,而且更多的证据指向了另一种可能: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形成漏斗区和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。
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原因并不复杂,农业、工业和居民“奢侈”的用水方式至少要部分地为此负责。但从记者实地观察来看,改变用水方式很难。
南小河村地陷
一条长约1.2公里,宽约20厘米的地裂缝,蜿蜒穿过南小河村。问题不止于此,村支书刘彦青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现在地面沉降了40厘米。
这个位于河北省隆尧县隆尧镇的村庄,常住人口2800多人,共有700余户。村中已有200多间房屋出现裂缝,涉及40多家农户,影响到206人生活。
南小河村位于县城西南方向,因村南有河流过而得名。跟华北平原上众多村庄一样,它的村民近年来都因不断扩大的地裂缝而苦恼。
这一地质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,河北政府采购网三个多月前发布了一则招标公告,采购项目的名称是“隆尧县南小河村至西店子村地裂缝勘察与监测”,以对地裂问题进行为期一年的勘察。
隆尧县国土局景科长说,南小河村最早发现裂缝大约是在2001年,趋势真正加剧出现在2005年,这一年裂缝逐渐变大。及至现在,多位村民表示这条裂缝还在变宽。
南小河村的村民希望可以搬离这里,在最近的四、五年,他们生活在恐慌中,有村民认为地裂是地震的预兆。
类似的地质现象,不止出现在隆尧县。对于裂缝情况,隆尧县国土局副局长宋泽申忧虑地表示,近两年越来越严重,临近的柏乡县、宁晋县都出现了类似的状况,柏乡出现的裂缝更早一些。
对于地面出现的开裂和沉降,刘彦青认为主要是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,现在南小河村的所有用水都依靠地下水,村里有100多眼水井。
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据了解,“宁柏隆”(宁晋、柏乡、隆尧)漏斗区是河北平原最大的漏斗区,属于河北平原的西部边缘地区,地面的坡度较一般平原区要大。因此,地表水的冲刷,贯穿了表面土壤,土层中的裂隙在地下沿着地面倾斜方向延伸、扩大与贯通。
有专家向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称,如果说地下水有个平均值,当我们抽用地下水时,假如平均值不变,就代表抽的量和进入量是一样的,即量入为出;如果超过,就叫超抽或超采。他认为,超采过多的话,地下水水位就会下降,长期保持这种下降趋势,就会造成土壤压缩,产生地层下陷。
即将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勘察,将决定南小河村的命运,宋泽申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成因查清之后将决定搬迁与否。
“井”布华北
在近五年间,以“宁柏隆”为代表的华北漏斗区,正在持续变大。
南小河村处在漏斗区中央部位,刘彦青肯定地称,出现裂缝和地面沉降,都是过度开采惹的祸。他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现在村里共有100多口井,这些年无论是灌溉还是生活用水,全部采自地下,水位逐年下降。
事实上,刘彦青所说的地下水超采已是整个华北诸县市共同的遭遇,记者此前在山东、河北数十个县市采访得知,该地区地下水位从早前的五、六米下降到现在的一、二十米。山东某地官员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称,当地曾在1982年有过统计,地下水水位在2至5米;现在下降很严重,打机井用来灌溉,至少要在40米以下。
邢台市地震局原预报科科长、高级工程师袁小沼对这种地裂缝做了大量的研究,他告诉记者,隆尧一带的裂缝在近五年表现的比较突出,主要跟地下水开采有关系。
通过对华北地震活动、地壳受力、大地形变、断裂运动方式等资料的分析,他认为,如果这一系列地裂缝是“典型断裂构造地裂缝”,应该出现“右旋压扭结构面。”但据袁小沼在地裂缝现场观察,裂缝两壁参差不齐,地裂缝亦无水平扭动与垂直位移,纯属于张裂这样一种与土层干裂密切相关的现象。
此前,水利专家英若智亦曾表示,包括邢台、石家庄、保定等地于浅层地下水,现在已经大量超采,形成了很多漏斗,这些漏斗已经连起来了。河北地下水超采已经达到了1000亿立方米。
公开资料显示,华北已有200多万口机井,过渡开采的地下水多达1200亿立方米,华北在“向下”,漏斗在“变大”。
宋泽申表示,针对地面沉降和地裂,此前有过地下水超采这种解释,但最终是什么结论,还需等到勘察结束。
“丰收”副作用
水利专家魏智敏此前对外称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,是华北平原地下超采的主要诱因。
研究数据显示,2000年到2009年,河北人均年用水量为270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量为170立方米,不足的部分只能依靠抽取地下水。
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区。由于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,光热条件好,是我国粮、棉、油的主要产区。占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60%以上份额的华北平原,一直以来都是保障我国总体粮食供给的关键地区。
但天公不作美,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,华北降水量逐年减少。以河北省降雨情况为例,根据河北气象部门此前统计,上个世纪50年代,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89毫米,到上个世纪90年代,这一数字减少为507毫米。进入本世纪以来,2001年到2006年,河北的降水量只有468毫米,其中2006年,河北全省降水量平均偏少20%。
邻省降雨情况也不乐观,2011年上半年,山东等地遭遇百年不遇的冬春夏三季连旱。
降水量减少和不时袭来的干旱加剧了华北地区的缺水现状。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,都不约而同地开始“向地下要水”。
河北2011年实现了小麦的 “八连增”。超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则是其代价,并可能为地面沉降埋下了严重的隐患。
在河北,与水资源稀缺并存的是水浪费。日前,河北省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指出,作为资源能源大省,河北最缺的是水资源。当前河北的突出问题是资源型缺水;基本状况是缺水严重、浪费严重、污染严重三者并存。
治理维艰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著名水利专家陈志恺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,超采水量高达1200亿立方米,这些地区正在形成大量的 “漏斗区”。此前有公开数据显示,华北现已形成了30多个漏斗区,地面沉降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,占华北平原面积近一半。
陈志恺表示,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刷新,具体多少现在还不清楚。但是这些年来旱灾持续影响当地,为了抗旱,打井的数量还在增加。
仅在今年,河北省为了抗旱,新打机井高达2857眼,以解决124.5万亩旱地麦田的灌溉问题。而在山东,新打机井的数量屡屡创出新高。据了解,一项“找水打井”工程正在山东进行,目标是从2011年下半年起,利用两年时间,在全省13个山丘区市新打机井3831眼,解决230万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。
通过密密麻麻的机井,向地下抽取饮用和灌溉用水,这是一些县市的无奈之选。记者实地调查发现,部分县市周遭的中小河流,大多数已经干涸,有些饱受污染之痛,早已失去了生活和农业用水的可能。
对于粮食丰产的追求,也不得不向地下索水,而且灌溉方式的落后导致稀缺水资源浪费。华北地区的灌溉大都采用“漫灌”方式,浪费水的现象非常严重。有农业部门负责人指出,“农业用水总量高,有效灌溉面积低”已经成为通病。
在隆尧县国土局负责人看来,工业用水情况更甚,“南小河村附近有煤矿,不断将水从矿井中排出,另外其他地方的造纸厂等耗水量很大。”
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早就呼吁,要控制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超采,政府要制定地下水管理办法,并通过立法付诸实施。在此基础上,大力宣传与组织实施“节水农业措施”。
在今年两会期间,有水利部官员指出,华北地区漏斗情况严重,短期内无法解决。每日经济新闻